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2024-01-13 来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浏览次数:49074

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开幕现场

 

2024112日下午3:00,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在中国民生银行捐赠运营公益机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划、联合海内外60余家博物馆、文化艺术机构、学术团体等共同推出。展览于202411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持续至713日。

世界旅游联盟主席、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张旭先生,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先生共同为本次展览揭幕

 

世界旅游联盟主席、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张旭先生,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先生,共同为本次展览揭幕!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致辞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在开幕式中致辞表示,今天,正值民生银行成立28周年之际,我们隆重推出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向“丝绸之路”这一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物质精神纽带致以崇高敬意。希望通过“文明系列”艺术大展,能够使每一位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共同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贡献自身力量。

世界旅游联盟主席、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张旭致辞

 

世界旅游联盟主席、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张旭先生表示,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承载了无数文化的相互交融、碰撞与融合,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它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今天,在美术馆的展厅里,我们将共同走进历史的长河,感受丝路的千年风华,领略古代文明的规律。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致辞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先生表示,作为本次参展方代表之一,对展览的成功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过去博物馆类的展览是模式化的,但是现在的展览以越来越多元的方式呈现,这个也是文明的融合,而且过去在融合、现在也在融合,谁能引潮头之先,不一定是文博单位。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吕晨晨致辞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吕晨晨向来宾介绍,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为本次展览专门带来了数字艺术作品《数字洛阳》,同时这次展览也是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第一次和中国的博物馆合作,能够把哈佛大学的作品带回来,与中国的观众见面、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亮相,希望数字艺术与历史文物在展览中交相辉映。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马宏致辞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马宏表示,“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在交流、融合、创造中产生了多元璀璨的丝路艺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丝路艺术主题展览,集中展示400余件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给我们带来精神熏陶与文化启迪,而且有助于促进丝路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主持展览开幕式

 

本次展览开幕式,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先生主持,出席开幕式的有:世界旅游联盟主席、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张旭,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西安博物院副院长李燕、洛阳古墓博物馆副馆长张建文、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吕晨晨教授,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马宏等;中国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也出席现场。

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开幕现场

 

在开幕式后,丝路大展开幕圆桌论坛——从丝绸之路出发,也如期举行。论坛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理事长刘震子致开幕辞,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陈凌,澳门大学讲座教授、艺术与设计系主任李军,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丝路大展开幕圆桌论坛——从丝绸之路出发现场

 

主题发言过后,圆桌讨论正式开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求是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贺西林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排名不分先后,按照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列):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耿朔、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吕晨晨,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博导尹吉男,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

丝路大展开幕圆桌论坛——从丝绸之路出发 主持人贺西林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 荣新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陈凌

澳门大学教授讲座教授、艺术与设计系主任 李军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 赵丰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张元林

 

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系列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聚焦于文明的融合。大展以“序”、“大地”、“人间”、“天空”、“艺术恒久”五个篇章来讲述丝绸之路丰沛的艺术样貌。序篇阐述北京民生美术馆从艺术的视角来呈现丝绸之路所呈现的人类文明。第一章“大地”以“先民之土”、“丝”、“行路难”三个部分来讲述张骞通西域前丝绸之路带给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想象。第二章“人间”以“胡容汉貌”“百态人生”“万里同文”“古乐新声”等五个部分来多角度呈现丝路艺术的多彩多样。第三章“天空”聚焦于精神力量,分为“多元信仰”“佛艺东渐”“化梵为夏”等四个版块。第四部分“艺术恒久”为结语篇,千年丝路上的“瑰宝”有其绚烂,有其消失的遗憾,留下的艺术因人而恒久存在,绽放美好的艺术感染力与精神能量。

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开幕现场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艺术展“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主要呈现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新疆这一区域的艺术。该展以6000平方米超大临时展览来呈现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喀什、和田地区的500余组件作品。展品既包括来自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10余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的400余组件一二三级文物,许多作品属于首次公开展出。大展还特别联合哈佛大学推出《永宁绝响》多媒体特别项目;联合青海四大古寺之首、700年历史夏琼寺共同推出《坛城沙画》特别项目;联合日本著名学府、近400年历史龙谷大学共同推出柏孜克里克第15窟特别项目。同时,龟兹研究院首次复刻克孜尔石窟第8窟、全新呈现第38窟,以及得到了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慕尼黑大学、挪威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学术机构支持。

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开幕现场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从艺术的视角,通过绘画、雕塑、造像、器物等实物,并辅以声音、影像、多媒体等,多个角度来立体呈现丝路艺术的活力。展览大胆创新融入当代视角,使得现当代艺术与古代文物瑰宝同场相邻、传承与创新时空并存,让观众置身于以往完全不同的“丝路时空”,从而感受文明交融与历史演进的震撼之美,透过文物与当下的艺术创造,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深处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所在。为更多关注者呈上艺术机构视角的“何以丝绸之路”的时代答案,全新开启丝路叙事方式和观看方式。展览名作荟萃,距今约4000年的新疆小河墓地毡帽质朴神秘;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黄金面具镶嵌着奢华的红宝石;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初唐“宝冠佛”重达7吨,宏雄壮丽;龙门看经寺浮雕罗汉像不仅被收入美术史教科书,被盗海外终回归的经历更是充满传奇;赶路的干饭人胡人吃饼骑驼俑描述着千年前生意人的生活艰辛;唐代的小学生一边抄写《论语》,一边请求先生早放学,回家是孩子最真切的期盼……众星荟萃为公众制造出跨越时空的艺术场域。“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更是艺术之路,文明之路。马蹄阵阵,驼铃声响,东来西往中多种文化、文明在丝绸之路碰撞,“艺术”以多种方式在丝路沿途传播,生长演变。造像、壁画、书法等这些我们今天视为艺术的载体,最初有着信仰传播、寺院或丧葬装饰、法律文书等功用。历经千年雨打风吹,它们的现实功能如今不复存在,留下形式之美,以文物与艺术之名供后人叹赏。

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现场(媒体导览)

 

本次展览的策划由“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原创制作团队升级制作。为策划本次大展,策展团队西赴边陲东临大海,足迹走过15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行程10万里,洽谈百余家文博机构,考察万件文物。最终得以呈现的作品,多件属于首次赴京展出,如和田博物馆《木雕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石刻线画山水画石椁及拓片》、青海省博物馆《鎏金西方神祇人物连珠饰银腰带》、龙门石窟《宝冠如来佛坐像》等。有些作品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只能展出3个月。大展还将特别展出“敦煌守护神”常书鸿7件力作,以及中国研究克孜尔石窟艺术第一人韩乐然等难得一见的现当代作品。展览期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将联合各合作伙伴举办各种类型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包括主题论坛、学术讲座、青少年研学活动,以及多门类的艺术工坊等。


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现场(媒体导览)

 

展览由中国民生银行首席赞助,得到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倾力襄助。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长期捐助人,中国民生银行自成立之初即投身公益事业,在国际权威指数机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2023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英文简称“ESG”)评级被评为中国大陆境内银行业最高的AA级。

 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部分作品

大展于2024113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为2024113日—2024713日。


合肥热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袁玲玲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