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准招商 安徽优势产业盘点:地市篇(二)

2025-09-16 来源:世界制造业大会 浏览次数:3341

编者按: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在即,安徽以“制造强省”为笔,以创新开放为墨,正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产业新图景。大会期间,安徽多地市将开展制造业招商推介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各地优势产业、发展成果与投资机遇。

本系列稿件将从新能源汽车到集成电路,从高端装备到新材料,从数字经济到绿色制造等方面,展示淮南、宿州、芜湖等地的制造业发展亮点与成就,为全球投资者打开一扇窗口,洞察安徽制造业的活力与潜力,捕捉合作契机;也为各地市搭建一座桥梁,链接资源、汇聚动能,助力招商引资。

 

合肥市

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近10年GDP跨越8个“千亿台阶”,增幅居27个“万亿城市”第2位。

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3507.7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19位、省会城市前10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近六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4.8%,增幅位居“万亿城市”首位,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合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等6大主导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等5大先导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五试点”市,拥有大众安徽、比亚迪、蔚来等6家整车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型显示综合实力全国第1,集成电路成为全国五大重点布局城市之一,人工智能入围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光储产业规模全国前4,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变流器出货量全球第1。

生物医药产业。逐步构建覆盖创新药、仿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的完整产业链,新获药械批件数呈“爆发式”增长。

智能家电产业。空调、彩电、洗衣机和冰箱“四大件”总产量连续16年居全国第1。

高端装备产业。在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色选装备等领域拥有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企业。

五大先导产业中,量子信息企业集聚度全球第2、全国第1,挂牌运营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低空经济是全国六大重点布局城市之一,落户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巢湖一号等多颗航天器成功上天;聚变能源率先探索商业化应用,下一代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加速发展。

阜阳市

近年来,阜阳市紧扣“6849”产业布局,即改造提升六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四大未来产业、大力推进九大优质高效服务业,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该市以煤电、金属冶炼加工、机电、绿色建筑建材、高端纺织服装、家居及柳木六大传统产业为支撑,推动传统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煤电产业以清洁高效转型为方向,金属冶炼加工依托“城市矿产”资源优势领跑循环经济,高端纺织服装产业以科技赋能重塑低端价值链,绿色建筑建材加速发展,机电产业聚焦核心零部件升级,家居及柳木产业以绿色智能为导向。

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引领经济增长动能。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在光伏领域,形成“晶硅+钙钛矿”双轨并行发展;储能产业实现钠电池、锂电池、石墨烯铅酸电池多元发展,中科海钠与江淮合作的全球首款钠电池汽车实现量产;氢能与风能领域,中科昊海民用工业级氢液化装置投产,金风科技引领风电装备全产业链;阜阳还拥有全国最大的再生铅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优势显著。

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主攻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方向。2024年,高端绿色食品产业产值1405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计431家,居全省第5。

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整车、零部件和后市场,重点发展中重卡整车、专用车产品、汽车零部件、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制造及综合回收利用,打造覆盖汽车零部件生产、专用车装配、教育服务和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2024年实现营收320亿元,比亚迪弗迪科技、立讯精密、锐美汽车部件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落地,为比亚迪、奇瑞等整车提供配套,推动零部件“阜阳造、合肥用”,加快打造阜南、界首、临泉百亿级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以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为发展重点,聚焦煤基、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硅基、磁性、铝基、电子、医药新材料等八大细分领域,2024年新材料产业实现营收780亿元,集聚了以昊源化工为龙头,杭摩科技、百昊晟科技、中科昊海等一批上下游重点企业。

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产业。初步形成“上游光电原材料和装备、中游面板及模组生产到下游智能电子终端”完整产业链。其中,颍上光电器件特色产业集群于2022年和2024年先后被省工信厅和工信部认定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生命健康产业。已构建起医疗、医养结合、健康食品、体育用品、健康旅游及中药材种植加工多元融合的产业体系,拥有18家三级医院(含7家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位居全省第二,产业发展潜力十足。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重点发展粮食仓储设备、农业机械装备等,积极布局机器人等领域。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296.9亿元,涵盖8个大类行业、46个中类行业,共有规上工业企业266家。

数字创意产业。拥有省级大数据企业22家,2024年再次跻身数字城市百强榜。阜阳软件产业园获省级大数据产业园认定。

芜湖市

芜湖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入选2025中国百强城市榜、改革开放40年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自主培育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低空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大健康和绿色食品、文化旅游、人工智能和数据算力等9大新兴产业,打造18个创新园区。

产业聚变,智造跃迁。芜湖涵盖41个工业大类的37项,汇聚奇瑞、海螺、美的3家千亿级企业、20家百亿级企业,本土先后培育了海螺、奇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41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芜投资,构建起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低空经济、“东数西算”数字经济四大引擎协同发力的创新矩阵,获批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氢能等三大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位居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城市第25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34位。

通衢纵横,枢纽潮涌。芜湖是长三角中心区27座城市之一、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G60科创走廊重要成员;长三角西进北拓的“战略跳板”、中部崛起东联的“成本洼地”。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起“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体系:亿吨大港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总量近六成;长三角唯一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芜宣机场货邮增幅领跑华东;京福、宁安、商合杭三大高铁干线在此纵横交汇;三座长江大桥与过江隧道贯通大江天堑。

产创融合,创新雨林。作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芜湖以“产业+科创”为经纬,以“鸠兹科创湾”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在全市最优的山水人文地段布局建设18个创新园区,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工作圈就是生活圈的良好生态。建设奇瑞开阳实验室、启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赛迪(芜湖)科创中心等重大研发平台,集聚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50个,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22位。



肥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编辑:丁琳倩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世界制造业大会,版权归属原作者]